<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微软365企业版_365bet提前结束投注_beat365有多少个入口 > 各地动态 >内容详情
        盐津县豆沙镇:“四群”教育转观念 集镇管理出成效
        发布日期:2012-07-24 09:00:46     来源:盐津县豆沙镇

        2006年突如其来的一场地震,震碎了豆沙人的房屋,震醒了豆沙人的认识,震来了豆沙人的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豆沙古镇涅磐重生,充满生机和活力、饱含历史和沧桑的豆沙古镇再也看不到地震的痕迹。然而,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如何把美丽古朴的古镇管理得和谐井然,维护古镇生活新秩序,树立旅游发展新形象,是摆在盐津县豆沙镇党委政府面前的全新课题。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前几年的管理经验,党委政府从教育和联系群众入手,探索出了一套古镇综合管理的措施,成效十分明显。
        一是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豆沙镇在古镇综合管理中,结合“创先争优”和“四群教育”的要求,首要的是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2011年7月起,历时近半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个别走访座谈和召开社会知名人士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居民代表会议等群众路线方式,充分听取和吸收群众意见,调研起草《豆沙古镇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严格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和听证程序,经镇人大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执行。《豆沙古镇管理暂行办法》起草执行,既是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典范,又是古镇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为古镇综合管理奠定了良好法制基础。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配备工作力量。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和分管古镇综合管理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古镇综合管理和整治领导小组,由分管副书记负责日常管理和整治工作。并成立由分管副书记任队长,专兼职人员共6人组成的豆沙城管中队,聘请和协调柿子交警中队两名专职交通协警参与豆沙集镇交通秩序管理。领导小组和党政班子多次专题研究古镇综合管理,镇党委书记、镇长高度重视,多次听取管理和整治情况汇报,并及时提出要求。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和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完善了组织领导体制机制,解决人有人干事有人管事的问题,为古镇综合管理提供了决胜性条件。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注重管教结合。在古镇管理过程中,通过板报、专栏、标语、广播和法制宣传等方式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发动,宣传管理的意义、管理的内容和发展的前景;通过群众会议、个别走访、低保人员会议、餐馆旅店经营管理人员会议等会议进行教育, 教育群众和居民树立大局意识,转变发展观念;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由教育学生影响和规范家长的行为习惯和传统观念;通过全体镇干部结对集镇居民、传承雷锋精神、举办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文娱活动,树立党员干部形象,引导群众树立“豆沙古镇豆沙管”、“古镇是我家,维护管理靠大家”的共管共享意识。从群众入手,从认识着眼,重教育引导;以事实为据,以法规为绳,轻管理惩罚,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同、全面拥护和积极参与,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观念得到极大转变,自我管理、共护古镇的意识得到增强,为古镇综合管理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创造了良好舆论条件。
        四是长效整治监管,确保安全有序。全面加强古镇综合管理,长效监管交通、市场、市容、建筑、卫生、治安等秩序,确保平安和谐、整洁有序。在交通秩序上,从去年10月起,相继按林豆公路禁止停放车辆、客运营业车辆进站停车候客和上下乘客、政府广场一律不得停放车辆、古镇街道白天禁止车辆进入和乱停乱放的要求,由镇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县运管所、柿子交警中队、镇派出所、摩崖社区等进行多次专项整治,多次召开驾驶和车主协商协调会议,设制交通标示牌和标示线,镇政府划拨专款聘请协调柿子交警中队派出两名交通协警进行长效监管,规范客运营运车辆的进站和车辆停放,严厉打击非法运营和“三超一疲劳”。截止目前,查处各种交通违法违章行为400余起,查涉嫌非法营运车辆8辆次。目前豆沙古镇的交通秩序一改以前交通不畅、林豆公路和政府广场、万泰园区车辆乱停乱放的混乱局面,结束了一直以来营运车辆以路为站和古镇客运站名存实亡的历史,客运营运车辆在古镇客运站一字排开停车和候客,林豆公路、政府广场、集镇街道不停车清爽畅通、规范文明、安全有序。在市场市容秩序上,从去年9月豆沙城监中队成立起,按门店商品摆放不出门柱、规范集贸市场、街道和人行道不乱摆摊设点、不乱搭棚伞,房前层后整洁卫生、不乱拉绳挂物的要求,联合县城监大队开展市场和市容秩序集中整治5次,并每天进行4次日常巡逻和监管,有力的规范了市场和市容秩序,整个古镇一派祥和整洁之貌。在建筑秩序上,严格按照房屋建设原则不超过三层、外观严格进行仿古改造(木制门窗、黑白线条、木顶青瓦)、严格进行房屋建设和改造审批、严格按规划进行批建的要求,实行仿古改造保证金制度,进行规范和监管,对不按规划和要求进行建设并拒不整改的,强行拆除。一年多来,强行拆除违法违章房屋6户9间,仿古改造新建房屋21户,通过管理引导和严格执法,有力的规范了建设秩序,维护了集镇规划和建设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卫生秩序上,对17名环卫工人和卫生环卫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设置,出台《豆沙古镇环卫工作管理制度》,对环卫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对环卫工人进行合理分工;每月进行工作成效评比,奖优罚劣,鼓励争先进位;适当改善环卫工人待遇,引导全民热爱环境卫生、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成果的观念,提高环卫工人的积极性和增强其责任感。投资5万余元新设置仿古果皮箱70多个,对环卫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维护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在治安秩序上,按平安古镇、平安景区的要求,加强对旅店和餐饮从业人员、流动人员的管理,坚持女警古镇巡逻、治安联防布控、老年义务巡逻队巡逻、人防与技防相结合、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等方式,加强治安秩序监管。一年多来,豆沙集镇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减少,平安古镇、平安景区得到巩固。在绿化秩序上,引导居民爱护花草树木,门前三包管好门前树、门前草;对草坪、绿化树、花箱进行除草、修枝、浇水、施肥管护;对破坏绿化树草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通过精心管护,古镇上花草树木一年四季都长得郁郁葱葱,给人一片生机与活力之感。


        整洁清爽广场

        五是完善维护设施,提供公共服务。镇党委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全力做好集镇规划,投资近20万元完成特色旅游小镇20年规划,为集镇规范有序建设打下了基础。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尽力维护维修老化、损毁的公共设施,尽量满足群众和旅客的公共需要,为旅游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一年多来,镇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完善和维护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古镇秩序管理,尽力为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服务。投资近100万元进行拆迁和硬化,将二街贯通万泰园区后门,新增街道500余米。投资100余万元用于新建公厕、果皮箱,恢复广场和政府门前通道灯光、草坪、绿化树,加强古镇六大秩序综合管理和公共设施的维修维护。


        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跳起热情洋溢的篝火舞

        通过“四群”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年”、“作风转变年”、“工作落实年”建设,干部的观念和作风得到转变,群众的认识和素质得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得到贯彻,促进了豆沙古镇综合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文化旅游发展实现新跨越。如今的豆沙古镇,秩序一片井然,车辆停放规范,商品摆放有序,建筑清一色的白墙黑线青瓦,街道整洁卫生,绿草茵茵,三角梅争奇斗艳,居民生活悠闲而惬意,脸上挂着幸福友好的笑容。络绎不绝、流连忘返的游客踏上千年古道,赞古镇的清新和祥和,览古镇的遗迹和红灯笼,享古镇的氧吧和美食,恋古镇的热情和篝火,极大的推动了豆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2011年豆沙镇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3%,旅游综合创收2000万元,同比增长16.1%。2012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旅游综合创收1250万元,同比增长25%。

        微软365企业版_365bet提前结束投注_beat365有多少个入口

        红色扎西网www.zhongguobakr.com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主办

        Copyright@2017-2020 备案号:滇ICP备08100184号-1 联系电话:0870-2121765 技术支持:昭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