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基本情况
昭通是云南的“北大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辖1区10县,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彝、回、苗等24个民族620万人。昭通的市情,可概括为“五个并存”:
(一)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并存。昭通古称“朱提”“乌蒙”,秦开“五尺道”就通达昭通;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县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近代以来,受发展条件影响,昭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人均生产总值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对上级财政依赖程度高达83.8%。
(二)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并存。昭通地处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四大城市的物理交汇中心,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自古就是出川入滇的重要通道和中原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汇走廊。但交通发展严重滞后,全市仅有一条258公里通车高速公路、一条过境铁路(内昆铁路),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0.44公里、铁路0.41公里,到2017年底才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全覆盖,公路高等级率仅为6.5%,等外公路占比达30%。
(三)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并存。昭通煤、硫、硅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3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超过3700万千瓦,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还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但产业发展的质量不高,农业和煤电烟等传统产业占大头,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不足,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落后,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产经营性收入仅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86%,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四)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并存。昭通历来崇文重教,近代以来诞生了抗日名将罗炳辉将军,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国学大师姜亮夫等杰出人物。但教育发展供给不足,人均受教育年限仅8.6年,现有资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差距较大;贫困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高达92.61%,每年约有“两后生”4.5万人,多数贫困家庭子女仅接受义务教育就外出务工。
(五)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并存。昭通境内大山、大水、大峡谷,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川河流纵贯,旅游资源丰富。但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山区半山区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96.4%、45%,还有近20万贫困群众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脆弱环境中。
“十三五”时期,立足于市情特点和发展短板,昭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六大战略”,到2020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快捷便利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89.54亿元、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完成78.2亿元、460亿元,增长15.8%和10.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7632元和9474元,增长8.1%和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