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载体,提振信心。昭通“新时代讲习所”在乌蒙大地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高潮!
12月17日,《云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昭通市提振信心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创新载体武装干部群众头脑》的文章,对昭通“新时代讲习所”的调研科学谋划、健全讲习机构、配优讲习队伍、突出讲习主题、创新讲习方式、强化讲习责任等措施及成效予以了充分肯定。
希望全市各级党组织、各级“新时代讲习所”以此为鼓舞,齐心协力,再接再厉,着力把“新时代讲习所”建成具有昭通特色的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平台、党支部发挥作用的新阵地、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桥梁、宣讲新知识新技术的新学校,推动形成“四位一体”引领昭通跨越发展的新模式。
昭通市提振信心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创新载体武装干部群众头脑
“通过3年的恢复重建,灾区生产生活已经全面超过灾前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铭记党的恩情,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通过打造龙头山花椒小镇,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鲁甸成为昭通市最早进入小康社会的排头兵”。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我们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撸起袖子加油干。”冬日暖融融的阳光下,在鲁甸县龙头山甘家寨社区绿意盎然、整洁漂亮的小广场上,党的十九大代表、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一席话,赢得了群众的热烈掌声。
伴随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国家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我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昭通市,省内第一家成立“新时代讲习所”正以党支部为单位、党员活动室为阵地,以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在全市11县区城镇乡村遍地开花。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昭通在农村依托村级组织、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在其他部门和行业依托党员活动室创新建立的“新时代讲习所”,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平台,具有全民学习、宣传、教育、培训、沟通、服务“六大功能”,构建了昭通特色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平台、党支部发挥作用阵地、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桥梁、宣讲新知识新技术学校“四位一体”的新载体。
为确保讲习活动全覆盖和落地生根,按照“固定讲习大集中”与“流动讲习小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组织各级党员干部纷纷深入挂钩联系点讲、专家解读、交流心得、板凳会、院坝会、火塘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扎实开展推进讲习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科研院所、进街道社区、进“两新”组织、进流动党员党支部、进医院、进重点工程一线等 “十进”活动,示范引领讲习工作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深入推进。
据悉,从10月25日第一家“新时代讲习所”揭牌,一个多月来,全市已建立起“新时代讲习所”4618个和由968名领导干部、先进人物等组成的讲习人才“资源库”,开展讲习活动5226场,600余名处级以上干部带头示范开展了讲习,参与人数达26.8万人。
云南日报头版头条